面对投资者的需求■★■◆,目前我国理财产品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近年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◆◆★★,投资需求主要集中在那些“收益虽然没那么高但风险相对较低”的理财产品上◆★,固定收益类产品备受青睐。但对于金融市场与机构来说,如何借助更多的标准化工具、构造出更多固收类产品的底层资产,这仍是一个难点★■◆■◆◆。再如,理财产品规模的提升与能力建设并不同步,部分产品具有明显的现金化、短期化、同质化特征★★■◆,顺周期波动问题突出。
为了实现与投资者共赢,理财产品要靠能力说话■◆★■■。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,本质上是将自己的资金交给理财公司打理★■。很显然,愿意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认为,理财公司的投资经理比自己更专业,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预期收益且可以有效抵御市场波动。尽管理财产品买者自负,但如果卖者的投资能力欠佳、无法满足买者需求,那么买者就会用脚投票,要么另选他人,要么彻底离场★■◆。
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★◆?理财公司要持续加强能力建设,提升投资研究能力★◆。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,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。自从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、开启净值化转型,各家公司比拼的就是投资研究能力、资产配置能力。具体来看■★,理财公司可在宏观、中观、微观层面做好投资组合管理★◆,统筹优化底层资产的配置结构,并加大对权益市场投资机遇的把握力度◆★◆★;与此同时★★■★★,树立逆周期思维■◆■★★,根据投资者需求与市场走势■★■◆,合理安排理财产品的发行节奏◆★★、发行类型,切忌“只要规模不管业绩”。
近期理财市场的讨论度颇高■★。一方面,受股债跷跷板效应★◆◆◆◆、季末存款波动等因素影响,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有所下滑;另一方面★★◆■◆,理财产品◆■■◆◆■“打折◆◆■★■”现象再次出现■■,多家理财公司下调了自身部分产品的费率,有些费率已降至零。
分析以上变化,既要看到其背后的短期逻辑,更要看清长期逻辑。短期逻辑显而易见:受业绩波动影响,理财产品规模有所下滑■★★■★◆,理财公司希望通过降费等手段,在一定程度上让利★◆◆◆◆,留住老投资者,吸引新投资者■★★◆◆。但也要看到★■★◆,降费只是权宜之计,理财产品的发展要计长远。何为长远?就是实现与投资者共赢。